县域经济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,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县域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。2011年,银行资金紧张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,针对这一形势,农行单独配置信贷规模,优先调配各项资源,积极缓解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。
日前发布的农行《2011年度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1年末,该行县域小企业客户比年初增加2489户,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 471.3亿元。县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比县域全部法人贷款增速高10.7个百分点,比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高11.2个百分点,超额完成银监会提出的小微企业贷款“两个不低于”的监管目标。
构建差异化信贷制度体系
记者从农行农村产业金融部了解到,目前该行扶持的县域小企业涵盖了为大企业配套型小企业、产业集群优势型小企业、专业化经营的特色型小企业、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小企业、国家政策支持的环保型小企业,以及开发能力较强的资源型小企业等多种类型。
针对小微企业在信贷需求方面与大企业的差异,农行逐步构建差异化信贷制度体系。在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下,全面推进县域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,打造县域中小企业“一站式”金融服务平台,不断提高县域中小企业业务的专业化、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。到2011年末,共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专营机构326家,在全行专营机构中的占比为31%。
针对客户类型、业务品种和风险程度差异,农行精心设计县域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决策流程。实行评级、授信、用信同步办理,实现“一次调查、一次审查、一次审批”的业务流程。推行县支行独立审批人派驻制度,专司授权范围内贷款审批,保证了县域中小企业客户“进得来、贷得快”和信贷资金“放得出、收得回、有效益”。
实施集中连片金融服务
小微企业数量众多,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讲,如果用有限的资源去每一个企业分别扶持,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会很理想,如何找到恰当的模式,解决一批类型企业融资难是农行一直在求解的难题。
2011年,农行制定了《县域中小企业业务2011—2015年发展规划》,明确提出支持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。全行择优选定500个集聚效应明显的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和园区,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。按照规划,农行择优支持上述集群和园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、安全生产有保证、环境影响可控制、销售市场稳定的企业。并重点支持县域优势产业集群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,不断提升对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支撑能力。
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
四川宜宾和贵州仁怀都是全国重要的白酒基地。长期以来,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,大批优质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。通过市场调研和业务创新,宜宾农行和仁怀农行在当地开办原酒(基酒)抵押融资业务,有效支持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,实现了银企“双赢”。
和这两家分行一样,各地农行在服务县域中小企业的实践中,陆续探索出诸如农副产品抵押、林权抵押、海域使用权抵押、动物资产抵押等新的担保方式,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客户担保难、融资难的问题。
根据县域金融需求差异大、地域性强的特点,农行还组建“三农”产品研发中心、分中心和创新基地,不断加大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。目前在统一的“金益农”品牌下已汇集300多个县域金融产品,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专属产品超过20个。
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,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发生很大变化,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“存、贷、汇”。顺应这种趋势,农行主动将服务内容转向贸易融资、电子商务、现金管理、财务顾问、理财服务等高附加值金融业务,不断加强与融资租赁公司、中小银行、风险投资基金和上市服务中介等多方面的合作,综合运用“信贷+咨询”、“间接融资+直接融资”、“投行+商行”等方式,为县域优质客户提供多渠道的融资帮助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。